• Home (首頁)
    • 黃錦銘師公談截拳道
    • Purpose (目的)
    • 科羅拉多州-截拳道生命樹
  • New News (2024講習消息)
    • 道館歷史訊息 >
      • 2013/03/02~03高雄JKD講習已圓滿完成!
      • 2014/03/01~02高雄JKD講習已圓滿完成!
  • Legacy (師承)
    • Instructor (截拳道指導教練)
    • 截拳道技術推廣教員群 >
      • 給學習者的建議
      • 給學習者的建議2
  • 注意事項
  • Contact (聯繫)
美國科州-原本截拳道-台灣培訓中心 Colorado Original JKD , Taiwan
See us on Facebook!

截拳道

並非傷殘之法,而是一大道,係朝向生命真諦追尋的坦蕩大道

在截拳道中任何的知識與技巧都是尋「道」的過程!

截拳道有招亦有式!!

6/10/2013

0 評論

 
    打從過去到現在最常在網路上看到大家都喜歡說「截拳道-就是無招無式,什麼技巧都能使用,自由無限制」,所以很多人都自學,甚至也自稱會截拳道。
這麼說好了,李振藩 宗師 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真實義,更直指出"截拳道非傷殘之道,乃尋求自我生命之解脫。" 註

而對我來說任何一位截拳道者修煉截拳道之哲學與技藝,其目的都是為了找尋真正的本我,任何的知識技巧都只是尋"道"的過程。

一如 李振藩 宗師所言,
若有人妄指截拳道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就讓截拳道其三個字消失,讓一切回歸最原本的樣貌。

而就精神面什麼是截拳道最原本的樣貌?
在思維上我們必須了解,真正的真理無需言語爭辯,因為真理既是真理,本質不增不減。

而
實質面在截拳道之中戰鬥為的不是求勝,而是求生,動武求生無招無式沒有限制,

然求生之道武力不是唯一手段,從這個角度來看,截拳道者是透過體驗生命尋找生命真相的旅程。對於面對自己的恐懼,向自我的挑戰訓練才是截拳道的核心思維。

所以,上述這個部份是屬於截拳道之陰,內在精神哲學的部份是絕對的自由一如一個沒有圓周的圓,又同各門各派的武學思維既是獨立一般的存在,卻又是奔放而自然內斂。

而截拳道之陽在其技術動作的呈現上與訓練上都有一定的細節規範及標準性的要求。
然在運用上則是無形式的限制,依每一次的對手而不同,依個人的狀態而有所改變,因地制宜而有所調整,但其根本不易更不隨之改變。

但若因為思想上的自由而任意在原本的技術上加枝添葉,

也已違反了截拳道第一大方向︰簡單化。

這也是很多人將 李振藩 宗師說的話當成截拳道的無招無式沒有限制的發揮運用,

但別忘了任何一門功夫的訓練是一種標準化的過程,是讓每一位學習者有依有據可循,
怎麼能說無招無式呢?   而截拳道對於動作細節要求,亦同各門各派鑑別自家功夫基礎,有其的獨到的審定依據,又怎能說妄指截拳道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然截拳道若失其核心神髓,空有技術的呈現,那麼其呈現的武術功夫亦不該稱之為截拳道,而只是那人身上的一種技巧罷了。

而在截拳道中 「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這兩句話,我已經將其隱含在上方的描述中,
下方就再略為標示分別,

「以無法為有法」
所指截拳道之陽在其技術動作的呈現上與訓練上都有一定的細節規範及標準性的要求。然在運用上則是無形式的限制,依每一次的對手而不同,依個人的狀態而有所改變,因地制宜而有所調整,但其根本不易,更不隨之改變。
「以無限為有限」
就是截拳道之陰,內在精神哲學的部份是絕對的自由一如一個沒有圓周的圓,又同各門各派的武學思維既是獨立一般的存在,卻又是奔放而自然內斂。


在截拳道中這兩句不可分開解釋,缺一不可,斷然不可偏廢,因為獨陽不生,孤陰不長,
李振藩 宗師在截拳道之中不是隱藏著道家的陰陽理念,
而是直接用逆太極圖,大喇喇的告訴你,
截拳道者深信天地萬物本為一體,敬仰天地,對於外境的起伏,也唯有任其自然,才能處之泰然,漸令心神達到超然。

而李振藩 宗師 更引用了佛家的八正道,為截拳道者的修業順序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首先,以智為先,
「正見、正思維」每一位截拳道者在學習截拳道,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
然後,
「正語、正業、正命」對於一切生命的態度必須謹言慎行,不論在生活上的言論、行為、甚至是工作謀生,都要合於律法、應對進退合於禮。
再者,
「正精進」必須也絕對要有正確的方向方法學習修練。簡單的說,就是在把事情做好的大前題,必須先做對的事。而不只是在練習上,對於截拳道者在
生活上更是如此。
最後,
「正念、正定」如何細查自己深層的意念在思維發生前,讓每一個練習都覺察深層的微細意識流動,若能學習掌握意念讓自己保持正向意識,基本上,就可以讓自己在任何情境中皆能安定自在。

而唯有真正的定,才能體察生命的道,才能探究出生命的真理。

~相龍~  2013.06.09
  於高鐵列車上

上文中"截拳道非傷殘之道,乃尋求自我生命之解脫。" 這是我過去一直以來習慣的用詞,
下方是原本的文意
"截拳道並非傷殘之法,而是一大道,朝向生命真諦追尋的坦蕩大道。"
0 評論

黃錦銘師公論截拳道源起

1/2/2010

0 評論

 
黃錦銘論截拳道的起源

原編者:約翰‧李特先生 

  已逝的黃錦銘是在李振藩截拳道發展過程中和李振藩待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倆成了最好的朋友。他直接從李振藩處獲得截拳道 證書,是李振藩的最後一個私人學生。從李振藩1967年的日記中可看到,黃錦銘於當年的4月20日首次到他家拜訪。這是美好友誼的開端,而這種友誼一直持續到1973年7月20日李振藩逝世。
  多年以來,黃錦銘在他加州蒙特雷公園的家中後院進行截拳道的小規模教學。他的這些學生是來自美國各地醉心於練武的人。黃錦銘幽默、有奉獻精神,而且十 分敬重他的師父李振藩。琳達‧李認為黃錦銘教授的截拳道內容是她丈夫後期最正宗的技藝,因此積極向黃錦銘徵求有關振藩截拳道技術方面的建議和意見。
  黃錦銘是李振藩最親密的朋友當中最豪爽大方的一位。他多次預付學費,甚至自己出錢幫他師傅擴大教學。這種利他主義行為在當時的美國是很令人吃驚的。他 在說話時表現出一種無可質疑的專家的態度,我們「學無止境」的人非常高興能將對黃錦銘的深入的採訪奉獻給讀者及振藩截拳道的成員。

記者:你是怎麼和李振藩首次相遇的?
黃錦銘:我第一次遇到他是在他的唐人街學校開張的那天。在此之前,我在他周圍轉了六個月,但始終沒有機會認識他。

記者:在哪裡?
黃錦銘:他當時正在唐人街與兩個學生練習。那是一個劇院中的一間大房子,是在洛杉磯中國社團的一間娛樂室,人們到那裏下棋,打乒乓球。李振藩就在那裏練 功。是我一個朋友告訴我的,這是我第一次聽說他。我去過兩次,但只是待在後面看,我很內向,不敢走過去自我介紹。幾個月以後,確切的說是1967年2月一 個星期六的上午,我那個朋友告訴我說李振藩開了一個學校,在這裏我第一次正式與他見面。

記者:唐人街學校開張那天,李振藩做了些什麼?
黃錦銘:他做了次演講並談到他的功夫。當他說功夫時,我完全聽不懂。學校開張時並不教截拳道,當時他還沒有為他的功夫取名。(編者注:按李振藩日記中所 說:學校開張時叫「振藩國術館」,是在1967年2月9日星期四,教授振藩國術和振藩拳道。直到5個多月後,也就是1967年7月9日星期日,李振藩才正 式對外公佈了「截拳道」/JEET KUNE DO)名稱。)我非常榮幸的在場並報了名。

記者:當李振藩收你為私人學生後,你在唐人街和他訓練的時間長嗎?
黃錦銘:不長。他在第一節課上走過來問我的名字,從哪里來。我告訴他我從香港來。之後,他知道我會說粵語。班上當時只有兩、三個中國人。他帶我出去喝冷 飲、聊天。他知道我以前沒有學過功夫,所以給了我一些建議。記起他曾對我說:「你必須有些基本的東西」。我不懂他的意思,問:「什麼東西?」李振藩笑著 說:「你需要一些肌肉」。然後說:「跟我到家裏來,我幫你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我去了他家,他帶我到一個賣魚產品和營養品的地方。這家店歸紐約海魚俱樂部 所有。他要我買了速效增重粉和一組杠鈴。

記者:誰生產這種增重粉?
黃錦銘:鮑勃‧霍夫曼。他出版有《健康與力量》雜誌。我買了兩盒增重粉。我記得說明書上要求每天吃一聽。李振藩讓我買了一個BENCH PRESS,給我訂了一個專門的訓練計畫。

記者:你還記得起計畫的內容嗎?
黃錦銘:可以,基本是身體調整計畫。包括:BENCH PRESSES;PRESS-BEHIND-THE-NECK;DEADLIFTS;BENTOVERROWS;SQNATS;SIT- UPS;CURLS;REVERSE CURLS等等。我在每次練習中將每組動作重複10次,但從沒超過20次。每星期用三天進行負重力量練習,兩天練技擊術。

記者:這項計畫對你肌肉的增長作用如何?
黃錦銘:效果非常好。李振藩先稱了我的體重,然後不斷檢查計畫,看體重和外形增長的情況。三個月的時間,我的體重從132磅達到147磅—總共增長了15磅,全是肌肉。這是我最重的時候。但我發現:如果我不堅持服用增重粉和進行負重練習,就不能維持這個體重。

記者:你跟李振藩訓練了多久之後才發現有明顯的進步?
黃錦銘:很快,從他教學的方法上看得出很認真。他總是儘量把自己擺在你的位置來尋找最適合你的訓練方法,除了練技擊術和負重訓練外,他讓我和他一起跑步,一起到商店買一些維生素。告訴我身體需要些什麼,這些東西對身體起什麼作用。

記者:李振藩是否認為有些其他的有助於技擊練習的器械?
黃錦銘:李振藩一直設法改進技擊訓練的條件。我記得他給我買過一條加重腰帶—不是舉重帶,而是一根重10磅的腰帶。他要我戴上它進行訓練,用來增加肌肉和 循環系統的耐受力。戴上這些額外重物練習時更費力氣。我甚至戴上它進行對抗練習。由於他個別照顧和忠告,我進步非常快,趕上了其他的學生。

記者:你的身份很獨特,你不僅是李振藩最喜歡的學生,還是他最好的朋友。你對此做何評論?
黃錦銘:是的。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我很感激那段時光。想到有幸能跟李振藩學習技擊,我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運的人。尤其是在此之前我從未練過技擊。李振藩通常只教有基礎的人。他把我引進了技擊的大門,並把我當做最好的朋友。

記者:還有一些我們不熟悉卻感興趣的事情,就是在李振藩為「截拳道」取名的那天,你確實和他呆在一起。能不能給我們談談那個故事?
黃錦銘:這個故事很長又很短(笑)。那時我們正在討論給他的技擊術取個名字。一天李振藩來找我,說他考慮了很多,要為他的武道取個名字—不是說門派名稱, 因為他從不推崇套路和派別,而只致力於真實的技戰術。所以我想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取名叫「截拳道」。這是在中文中第一次使用這個名字,他認為很合適。然後, 他說要到UCLA去找一個朋友,這個人是語言學教授,知道它的英文的正確拼法。這大概是發生在1967年7月。(據香港李志遠先生有關資料,從李振藩武學 遺稿中,人們看到李振藩曾為他的武道設計了多個中、英文名稱,例如化空道、化空拳道,以及FA HOWN DO、FAHOWN KUNE DO、WAY OF SIMPLICITY等。—編譯者註)

記者:他把他的技擊術叫「截拳道」,是不是因為當時他的技擊術特別強調「攔截」(也就是截拳道之「截」了,亦可稱之為「截擊」)。並不是當時其他技擊派別中強調的「格擋和上步」的組合?
黃錦銘:我認為在當時,攔截是李振藩技擊術的基石。主動的以攻為守的攔截可運用多種方法去實現。它不是阻擋的意思。但它可作為一種積極的防禦方法來化解迎 面而來的打擊。攔截意味著在對手進攻之當時或進攻之前阻止他。我認為大多數技擊術是建基於單純的進攻和被動的防守之上,而在當時,攔截已成為截拳道的首要 技擊原則之一。

記者:你有很長一段時間和李振藩呆在一起,尤其是他把截拳道當做一種風格體系和一門藝術的那段時間。請說說,當它成為一門藝術時,與在唐人街教的有哪些不同?
黃錦銘:我的確非常有幸曾既在唐人街學校學習,又得到他在家中的親自指導,這使我有機會體驗到李振藩正式(指振藩國術館公開的振藩功夫和振藩拳道的教學方 式—編譯者註)和非正式(指未公開傳授的李振藩後期的截拳道教學方式)的兩種教學方式。我從中得以瞭解他的截拳道技術發展的後期情況和其早期發展情況。在 早期,他教的主要是詠春功夫。後來,開始融入一些全新的內容,比如:腿法以及將格鬥哲理運用於技擊之中。此時,他的技擊術開始變化,但這種變化並非簡單地 增加或混合某些不同的技術、方法和結果。而是使技術變得更富效率且更符合哲理。近來,我有機會同振藩截拳道的一些核心成員一起切磋。這些人在不同時期跟李 振藩學技擊。
我看到李振藩教給學生的技術就拳法和踢法而言是相同的,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將站勢從詠春的擺樁變成警戒式,由於這種變化而帶來了其他的許多變化。比如:他 改進了拳技和踢技—這些基本技術的擊打發力方式和結構。同時,他在課堂上教許多學生的課程也有些變化。那時西雅圖、奧克蘭和洛杉磯的課程很大程度受詠春的 影響,但是,當我和他單獨練習時,詠春的成份逐漸減少了,最後完全不同於詠春。僅剩的詠春技法是「黐手和粘手」(STICKING HAND),還有一些簡化的封手設陷技巧。他認為這些技術很獨特。到後來,在1969年他同樣把這些也拋棄了。木村武之(李振藩西雅圖振藩國術館振藩國術 五級助教—編譯者注)告訴我,1969年李振藩告訴他說:「黐手不要了」。


記者:很有趣,他單獨教你的內容與在西雅圖和唐人街學校教的都不同。後兩者均注重設陷、黐手和詠春的經典技術。而到1969年後都沒有了。
黃錦銘:在後來李振藩的單獨教學中仍有少量的詠春動作,但已不是他技術的核心。我認為他一旦開始脫離詠春之時,就開始超越詠春。他進步神速,我想當時他確 信詠春技術不適合他發展的方向,真正的方向是截拳道。但詠春在早期振藩截拳道中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是我關於他的發展思路的個人觀點。

記者:讓我問你一個直接的問題,你怎樣定義截拳道?
黃錦銘:我認為截拳道是李振藩在格鬥中指導並發揮自我的方法。它基於某些技擊原則和哲理並通過身體的動作和步法的敏捷移動來運用。我認為,如果你要使用 「截拳道」這個名詞,你必須首先弄清李振藩的武術發展歷史。它真實的代表了李振藩技擊術的發展過程。我無法說出截拳道是在哪天開始的—首次使用這個名詞的 那天,只是在那天他給他的武術發展過程取了個名。截拳道是一個發展過程,從西雅圖直到他逝世。所有這些必須被當作截拳道的過程。我認為不能把1967年7 月之後他教的稱「截拳道」,而在此之前則不是。我認為截拳道是李振藩活著時所練的、教的和做的。它基於一些重要的哲學原則:簡單、直接、非傳統性。如果你 懂得這些,你就會更瞭解截拳道。

記者:與技擊術自身更趨於個人經驗相反,你也覺得是一些基本技術構成了截拳道的科學性,能不能和我們大家分享一下,你認為構成截拳道科學性的是哪一些基本技術?
黃錦銘:李振藩常提到步法和擺樁(即警戒勢的傳統稱謂)非常重要。你在開始階段,在學其他內容之前必須先學會這個。李振藩常強調警戒式和步法是截拳道的關鍵,是構築截拳道的基石。

記者:所以,如果有人在學截拳道時特別注意學習警戒式及步法,你是不是認為他很好的領會了李振藩的截拳道技術。
黃錦銘:是的,這些動作是截拳道的基礎。直到最近我才理智的掌握這些。但我總覺得真正的掌握是在本能的水平上掌握。通過身體的本能運動來體現這些基本原 理。很高興,你最近在李振藩書房的書中發現了標題為「集中」的藏頁。李振藩寫道:截拳道的核心是什麼?回答:警戒式、步法、機動性、守中用中、協調性及其 它。其中揭示了截拳道最重要的原則「真正精妙的東西是簡單的」,這句話一直映在我腦海,盡可能把學會的東西簡化。有很多人說:「黃錦銘教的太簡單了。」但 我聽了這些很高興。

記者:你在洛杉磯和他一起住了很長時間,還到香港看過他,當時他正在拍《死亡遊戲》,即在拍《龍爭虎鬥》之前。他在死前一個月最後一次回洛杉磯時你又見到了他。最後一起的時間裏,他有沒有告訴你截拳道的最新進展?
黃錦銘:他總樂意告訴我他在練什麼,喜歡和學生們一起討論。比如:赫伯‧傑克遜、詹姆斯‧李(嚴鏡海)和我。他每次回來都叫我們一起做些過去常做的事:象 逛書店;街上遊玩;演示他正在發展的東西。1972年12月,我和赫伯去拜訪他,我們在他家中過耶誕節和元旦。當時他說:「你們來得正好,這是我到這裏來 (香港)以後最平靜最輕鬆的時刻。我忙於拍電影,放鬆、娛樂和聊天的時間很少。」我們在那裏參加了《猛龍過江》的首映式。很令人興奮,一直放到午夜。我很 喜歡這部電影。

記者:對於香港影迷的反應,李振藩感覺怎樣?
黃錦銘:他很高興,因為他對那部電影很滿意。是由他自己編導並演出的。我認為這部影片中的截拳道表演要比其他他主演的影片中的要多些。真正代表了他的想法和他的技擊方式。

記者:你在1973年最後一次看到李振藩時,他有沒有向你提到他選了一個「繼承者」或是其他的人在他不在時繼續發展他的技擊術。
黃錦銘:沒有,他從沒說過那樣的話,我認為他從沒有把任何人看作他的繼承者。他有宏偉的計畫而且從沒想過要讓別人來做。

記者:你想起李振藩時最強烈的感覺是什麼?
黃錦銘:他是一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投入的人,不光是指技擊術。他花了很多的時間來研究技擊術,但他最想做的是通過電影來展示高超的技擊原理。他為實現這 個目標放棄了大量的賺錢機會。他很愛家,他告訴我:「如果我在技擊術上做得很好,如果我成為世上最優秀的技擊家,我可以賺到許多錢來養家。」作為一個非常 敬業的技擊家,金錢只不過是副產品罷了。我一直感到驚訝的是他怎麼有這麼多的時間來做他的事情。

記者:我很想聽聽關於李小龍是如何愛他的妻子—琳達的?
黃錦銘:他非常愛家,而且特別愛他的妻子。大多數人並不瞭解李振藩。琳達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當然也是幫助他成功的人之一—李振藩親口告訴我這些。雖然 某些人並不認為她應該受到讚譽。我記得有一次,在他第二部電影成功之後,李振藩回加利福尼亞,順便到了我家,我駕車陪他去了赫伯•傑克遜家。當我們駕車在 高速公路上行駛時,他說:「你知道嗎?有琳達這樣的妻子,我覺得非常幸福,在我缺錢,意志消沉的時候,她從不抱怨。當我背部受傷不能維持生計時,她甚至出 去打工。當時我非常消沉、頹廢,但她沒有怨言,而是支持我,鼓勵我。我認為我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歸功於琳達的愛和支持鼓勵,我是一個非常幸福的男人」。

記者:在李振藩的親屬中,他的女兒香凝正跟你學截拳道,琳達覺得這很好,你喜歡教她嗎?
黃錦銘:香凝承襲了她父親的優點,接受力強,學東西很快。我真正想教的人是李國豪。我希望我能把從他父親那學的全教給她,但我沒有這個機會,只是在他很小的時候教過一段時間。但現在能教香凝截拳道,我感到很榮幸,我不能要求太多,而且她是個很好的學生。

記者:在你的日記中,你經常說到,李振藩不僅幫助你成為一個技擊家,而且教你如何做人。我猜後者可能與他的哲學有關。他的哪些哲學觀點對你影響最深?
黃錦銘:李振藩總是鼓勵我要自信,不要害怕,他改變了我看問題的角度和衣著方式。我那時經常理平頭,而且很內向。我的意思是我從沒有約會過(笑),而李振 藩常帶我到商店,告訴我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帶我去改造髮型。他給我自信,他在這方面給我的幫助勝過教我技擊術。他很了不起,他給了我自信。

記者:最後,你作為一個最有助於振藩截拳道核心組織啟動的發起人之一,我想知道你對這個核心的看法,以及振藩截拳道將來的發展。
黃錦銘:我認為前途是很光明的。二十多年來,我認為那些該聚到一起的人終於能第一次相聚在一起來共同保存和發揚李振藩的武道藝術。說實在的,多年以來,令 我一直感到受傷害的是,有許多人在外面誤傳李振藩的技藝。值得慶幸的是,你、琳達‧李以及其他李振藩的第一代學生和他們的第二代學生聚在一起,集中了他們 的知識和技藝成為一個工作的集體。我覺得李振藩創立的截拳道技藝得到了保存並能發揚光大。有許多的人在支持我們。通過我和振藩截拳道核心成員以及通過截拳 道,人們對李振藩和他的技藝會有更多、更全面的瞭解。


(轉自「環球李小龍截拳道網」)
0 評論

技巧 & 技術

9/22/2009

0 評論

 

經常有人問我,
截拳道技術要練習多久可以學會?

這個其實不好回答,因為要看你有多少用心、熱忱、及努力。

說真的想了解截拳道的技術、技巧不難,
在這裡先說"技術"跟"技巧"的分別,
因為,
我認為"技巧"無外乎是專業知識的傳承,基礎的學習課題。
例如︰
功夫中的指定動作,鋼琴演奏的指法練習、廚房工作的
前奏準備,所以截拳道練習也有一定的標準規範。

而我認為"技術"是指該項技藝,已經走向更高
學術領域、
甚至是藝術領域
。

我想會彈鋼琴的人很多,能彈又會作曲的就很有限、
而能成為眾人的典範,
甚至令人望塵莫及更是少之又少,為什麼?
因為那叫 " 術 " 是< arts
藝術 >

而截拳道的"技巧"很簡單,不過是,
打出最基本直拳、踏出最基本步法、站穩最基本警戒勢。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學習 截拳道之中的 " 技術 "
要有準備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反覆磨鍊專屬於你的 " 術 "。


0 評論

JKD & 詠春拳 比較

9/14/2009

0 評論

 

在電視 < IP Man 葉問 >演出後太多人以為JKD與詠春拳息息相關。



這裡會提到詠春,是因為多數人認為JKD與詠春有極大的淵源,

然而JKD跟詠春有關係嗎﹖



就兩者的架構及邏輯分析後你自然能更了解。

JKD & 詠春拳比較

詠春拳先由手形入門,意念發揮,善於近身黐打,講究朝形,追形,

擅用敵我雙方之間最短的中線,達到控制敵人,置敵對困境,陷入挨打局面,

並以最快時間逼入敵方中心打擊敵人。

高身窄馬為主,手法以柔化剛發,黐橋短攻,動作簡單直接,

善攻能守,整體配合,首尾相應,講究沉肘脫膊寸勁發力,技法獨特。

詠春拳講究人體力學,子午歸中,手法靈活多變,三尖相對,外圓內方,形鬆意緊,

步法進退輕靈穩固,轉馬虛實分明,節節相扣,招式連貫,連消帶打,消打同時。

在詠春拳中可以看的出來,其注重的是中近距離的貼身戰,由於要控制對手於中近位置,

自然發展出一套完整且綿密的手法來搭撟及快速攻擊來打擊兼控制對手。

所以,搭手控制的時間機會多,自然利於發展各式各樣的近身、貼身打擊技巧更包含了擒拿、摔、靠、撞等運用。

相對的由於中近距離貼身與對手抗衡,若遇上有經驗之對手更有體型優勢時,便較為之不利。

 

而在JKD中我們看到練習時強調︰

1.(O.G.P.)   ON GUARD POSITION 警戒示
2.Feetwork 步法的練習
3.Straight lead 直拳架構的訓練

再者JKD係以西洋劍做為主要的形態架構,而不是以一般認知的詠春或其他武術作為根底。在西洋劍中攻擊瞬間步法快速且身體架構穩定力點集中,能快速進擊較長距離的對手並造成傷害或退出交戰區域。

而學習JKD要能如此運用本屬不易,就單以前手來打擊對手就算能擊中也未必能產生有效的打擊,其原因在於運用兵器本身結構就具備殺傷力能令力點集中,所以要做出完美且強而有勁的前手直拳是需要不斷的練習及調整。

在JKD中是十分重視(O.G.
P.)的基礎架構,並要求一切訓練需合乎此一架構,在不破壞(O.G.P.)的條件下進行,Feetwork and Straight lead的訓練在JKD中也唯有不斷反覆精煉才能真正的了解其價值。

JKD重視中遠距離的移動戰,及瞬間迫近的快速打擊,力求迅速癱瘓對手。

原因在於宗師認為對手戰鬥經驗都會隋著戰鬥次數及時間的延長,而獲得改變改善。

所以,在不給對手任何訊息反應的情況下,力求在中遠距離迅速擊倒對手,

減少在中近距離可能發生的突發攻擊。
 

但要在中遠距離中,迅速擊中正在防禦中的對手是比較困難的。

所以JKD如此難以練習,甚至不易被其他武術認同,
也是因為眾人都認為JKD所提倡的攻擊距離是Mission Impossible 「不可能的任務」。

這也是多數人在未經過正式的JKD訓練前,
不易看見JKD的全貌的主因。

 

而一般所謂「概念 · JKD」或「JKD · 概念」~可以說是以詠春為基礎再向四周發展加入不同的武術,也就造成了現在很多人都會認為JKD跟詠春是有很深的淵源,甚至在網路上可以看到的JKD影片 幾乎都是所謂的「概念 · JKD」或「JKD · 概念」。
但深入認識JKD後,其實可以說JKD和詠春拳可以說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只跟李有關係也應該是在振藩功夫的領域中。

因為就的個人現在的認知,
根本沒有什麼叫「概念 · JKD」或「JKD · 概念」。

這完全違背JKD核心的

「簡單、直接、非古典」中的第一項「簡單」。
0 評論

JKD就是簡單、直接、非古典

9/14/2009

1 評論

 
以前常在網路上看到截拳道的資料或一些在教截拳道的人,

感覺就像看到一道武術大鍋菜,什麼都有。
其內容不外乎是,
詠春的手法+泰拳的肘膝+拳擊+空手跆拳的足技+合氣道或柔術、柔道的一些關節技或地板技

這樣就是他們口中所謂的截拳道了。

當然,

還另外再包裝一下,拿BRUCE LEE說過的ro寫下的著作內容做為教材來佐證自己教的截拳道。

甚至多數人都以為上述的就是截拳道,

因為他們說只要是有用的,不論功夫招式都應該要吸收,只要是不合乎自己的就排除。

聽起來很合理~

但這樣真的就是截拳道嗎﹖

就我本身的了解

「拳擊」有拳擊嚴謹的架構

「泰拳」有泰拳訓練的方式及動作需求

「詠春」有詠春細膩的手法

「空手」有空手嚴密的功架

「跆拳」有跆拳完善的足技訓練

「合氣、柔術、柔道」都各自有其專項的訓練要求

如將以上的種種加在一起時,可以應付所有狀況

但就訓練動作的要求及需要上就會完全都不同了~

而整個過程上的也會變的更加的煩瑣更加的複雜。

 
在標題就已經說明了

JKD所需的三個要素︰簡單、直接、非古典

如果上述的所有的技術要集於一身

正好違反了第一個大前題︰簡單

可以了解目前大多數人對截拳道的認知是有誤的。

JKD

追求簡單而嚴謹的架構姿態

尋求直接而有效的攻擊防禦

講求邏輯思維、實證訓練
1 評論

觀念及心態比什麼都重要

9/14/2009

0 評論

 
在生活中觀念及心態比什麼都重要,

練習振藩截拳道亦如是

在學習的當下了解是不夠的,而是要去做,只做是不夠的,要做到最完善。

“截拳道和拳擊或劍術一樣, 都是講究步法的運動,

在鍛煉過程中也都要不斷反覆的去練習。

“李小龍宗師曾特別強調另外一個關鍵就是”質量並非是數量。

“他說“懂得怎樣可以打出真正的好拳,總比無用地練習二十次好,所以每打一拳,你都應該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



唯有傾空你手中的杯子,你才能真正的品嚐我的茶,

學習亦是如此。
0 評論

為什麼想學拳﹖

9/14/2009

0 評論

 

為什麼想學拳﹖為什麼想學拳﹖ 為什麼想學拳﹖

每次新生進來或有人來參觀我都會先問他們為什麼想學拳

然而許學生的回答,多數是為了強身,其次才是防身亦或者是興趣。

我很少聽到是為了更了解自己,
多數人對於自己所知的是最多,但對自己的了解卻是最少。

宗師 李小龍曾明確指出:
「格鬥應該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式,比方將水倒進杯子裏,水就是杯子的形;
倒入瓶子裏也就成了瓶子的形。」
修習截拳道,就是超越固定的形式和方法,如水能隨容器的形狀改變般,隨實戰狀況之變而變 ,
從而適應任何環境、對手和條件之變化,達至「無形」、「無法」之境。

然而,人生之中最大的對手,不正是鏡子中的自己嗎﹖

只有完整的人,生活才會更完整
人只有面對死亡,才會更明白自己
而藉由習武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更因習武而明白人的脆弱,人的堅強
進而因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而使自己更完整。

在生活中有問題才產生方法,方法亦是因問題而產生。
如同生活中多元無形的問題,亦不只有一種解決方法,
而是針對該問題,進而提出最有利的解決方法。

換句話說,
一開始就釐清問題方向、用對方法,
就沒有問題產生,而釐清問題的重點
在於,是否真的明白人生生命的真實義。

在學習截拳道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截拳道不只是一門武術,就我而言是生活、是對生命的態度。

0 評論

藉由學習振藩截拳道的三個階段「守、破、離 」體會生命

9/14/2006

1 評論

 
在學習振藩截拳道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守、破、離」。

 第一階段、 「守」一拳是一拳,一腿是一腿。
最初須順從截拳道訓練中的一切動作要求,將其熟練並用心體會,讓自身的心、體、技獲的初步整合。在這一階層學習截拳道的基本技巧。


第二階段、 「破」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腿不再是一腿。

在學習所有基礎 動作之後,開始學習多樣性的攻擊守備方式,在應對運用上能有效的的掌握攻擊及反擊時機,在整體過程中拳腳亦能有技巧的搭配變化攻擊,在這個階段著重體與技 整合。也就是讓截拳道技巧與自身溶合。

第三階段、 「離」一拳仍然是一拳,一腿依舊是一腿。
當一切攻防動作及技巧均能有效運用時,身體和技巧的整合也更加接近完備,在這個階段便是思索自身所有的攻防動作及反應,捨去先前多餘不合於自身的方式,令動作更有效率、 反應更加精簡,進而產生屬於自己個人風格的截拳道技巧。

在佛家禪理有 『守‧破‧離』之語,
所謂效法定石,就是以前人所定之規矩為準,對它遵守上進為第一階段的修練,
這相當於
『守』。

到某程度這種修練進步後,藉自己的用功機智等將它突破,
此即相當於第二階段的
『破』。

然後修練更進步 時,由想突破的意識,想立異作為的念慮自然脫開,
終於不知不覺的升離,但這一切還是不失法不越矩,
到達一個獨立開拓的境地,這是第三階段
『離』。

 
生命的學習不也是如此,與大家共勉。

1 評論

    Author

    Kevin Lin

    RSS 訂閱

    Disclaimer

    The contents of this website are mine only and do not reflect any position of other institutions.

    Archives日期時間

    六月 2013
    十一月 2012
    十月 2012
    六月 2010
    三月 2010
    二月 2010
    一月 2010
    九月 2009
    九月 2006

    Categories

    全部
    學員123
    觀念態度決定高度格局
    部份練習課程內容



    All content on this site belongs to Kevin Lin and cannot be reprinted or reproduced without permission. Legal action will be taken against any person or organization using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without permission.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citing phrases from this site and use of Kaohsiung, Taiwan Jeet Kune Do pictures, use of photos, & use of videos.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